發表文章

求取解脫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和修行方法(六)

謝宏其 居士 四如意足──讓心安定的四種基本方法 當修行者已經開始修行,有四種方法可以幫助修行者繼續深化自己的修行──四如意足。為了達到禪定和智慧平等修習的目的,修行者需要修習四如意足。 1.欲如意足:修行時要有想要離苦得樂、獲得禪定、解脫、覺悟的欲望。佛教要我們無欲,但是如果沒有上述的的欲望,就不會持續修行;到修行有成就之後,最終還是須要捨棄這些欲望的。 2.念如意足:修行要時時刻刻保持正念,看住自己的念頭,明白自己內心的活動;心的活動表現在五蘊(外在的事物、感受、思想、行為和意識),仔細察覺五蘊的生起和消失,就是正念,因此念如意足又叫做心如意足。 3.精進如意足:修行者必須勤於修習佛法而不懈怠、放鬆;能有幸遭遇佛法,應該有難得的想法。在尚未解脫之前,我們的處境就像家裡發生火災一樣,如果不求逃脫,我們就會遭受火燒的痛苦。 4.思惟如意足:修行者必須經常思考佛法;佛法在修習時有一定的次序,境界的提升通常來自於對佛法的理解和實修,因此修行者須要專心思考什麼是真正的佛法,自己修習的是方便法還是真實的佛法,然後將這些理解運用在日常生活的實修之中。 四如意足能幫助我們在開始修行時,為往後的解脫打下基礎,是實際修行的指南,不是深奧的理論;只要修行者願意將其化為實際的行動,就能得到實質的進展。 2014.07

求取解脫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和修行方法(五)

謝宏其 居士 四正勤──正確精進修行的四個原則 四正勤提供了想要開始修行,卻不知如何開始的眾生一個正確的方向,是一切修行的基本原則: 1.尚未生出的惡,使它不會生出 2.已經生出的惡,使它永遠斷除 3.尚未生出的善,使它生出 4.已經生出的善,使它增長 總括一句來說,就是斷惡修善;改正不對的行為,做善事,為自己培養修行的福德,明白善惡的因果關係,就能累積往後修行的資糧。 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對自己、對眾生有益的事,稱為善;對自己、對眾生有害的事,稱為惡。在心理上,貪念、生氣、沒有智慧、自大、懷疑等是惡;在行為上,殺生、偷盜、淫欲、說謊會產生惡業。如果生起了惡的心理或做了屬於惡的行為,在未來將受惡的果報。和惡相反的事,稱為善,做善事會導致善的果報。 1.尚未生出的惡,使它不會生出:時時刻刻看住自己的念頭(正念),一發現有不好的念頭要生起時,馬上察覺並加以制止;保持正念並非什麼事都不能做,修行者可以做其他的事,但是要保持覺察念頭。 2.已經生出的惡,使它永遠斷除:對於自己從前所做的惡業,要有後悔的心理,明白這些惡業將會使自己遭受惡報,並且警惕自己以後不要再做惡的事,雖然過去無法改變,但必須下定決心,以後再也不造惡業;也許沒有辦法一下子全部做到,但總比完全放任自己造業好。 3.尚未生出的善,使它生出:看到別人做善事,應該替他覺得高興(隨喜),這樣也是有功德的;不要等到自己或親人需要的時候,才想到要做善事;平常就應該要發願,無論是成佛的大願或個人解脫的願望,都要精進的去實現這些願,久而久之就會得到真正的益處。 4.已經生出的善,使它增長:不要對現在所得到的境界,覺得沾沾自喜或滿足,只要生死尚未解脫,煩惱依舊在我們的心中;如果自己已經做了很多善事或功德,不要鬆懈,不但要繼續保持,而且還要再發更大的願,所做的功德絕不會白白浪費;如果能對功德不貪求,而持續做善事,這樣的功德更加廣大。 分辨善惡,明白因果的道理,然後盡力去斷惡修善,是修行的基本態度。一切的修行就從這裡開始,雖然簡單,但是要完全做到,並不容易。四正勤提供了入門修行的原則,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實踐,就算是已經踏入修行之路了。 2014.07

求取解脫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和修行方法(四)

謝宏其 居士 四念處(四)──觀法無我 簡單來說佛教中所謂的「法」是指宇宙中的所有事與物,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透過心的活動出現,而這些活動被稱為「法」,也就是說:宇宙中所有的事與物,都是由「心」透過各種的法則而出現。舉例來說:「佛」的出現必須透過「佛法」、物質的特性是由物理、化學等法則而存在。 「法」有某種改變現狀的特性,經由使用各種「方法」,我們得以改變現狀;例如:冬天感到冷的時候,經由穿衣服的「方法」,我們的冷可以改變成溫暖、從甲地移動到乙地必須透過坐車或走路等等「方法」來達成改變位置的目的。世間一切事物的改變,從日處日落到最細微的心理活動,都是透過某種「法則」來完成。 上面所說的狀況,是一般人對於「法」的理解。事實上,「方法」或「法則」並沒有改變現狀,因為使用「法」的眾生和被「法」所改變的事物還有「法」本身的存在,就像是一場幻夢,並沒有真實的存在過。進一步來說,宇宙中萬事萬物的改變,並非是透過「方法」來完成,也就是說:「方法」並沒有主宰世間的任何變化,一切事物本來如此,不須透過「方法」。 對於「方法」的執著是眾生的通病,我們時時刻刻依賴著「法」,幾乎把它認為是理所當然,對於「法」的自性,卻沒有仔細去觀察認識,執著於「方法」而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欲望。「觀法無我」能幫助我們理解宇宙人生的實相;沒有了對「法」的執著,就能正確的觀照實相,得到真正的智慧。 2014.07

求取解脫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和修行方法(三)

謝宏其 居士 四念處(三)──觀心無常 我們的世界總是不停的變動,花開花落、潮起潮退,從來就沒有完全不變的東西存在;快樂總是來了不久後,就會起變化而衰退;我們從出生以後,就不斷地向衰老邁進,總有一天,我們終將年老而死亡;我們的念頭總是一個接著一個,從來沒有停止的一刻,即使想盡辦法想讓自己靜一靜,流動不停的念頭讓我們一刻也無法安寧。 這個變動無常的世界,不論是在內還是在外,其實就是由我們的心所建造的。所以造成這個不斷變動的世界的原因,就是我們不斷變動的心。而心的一個特質就是不斷變動,即使我們想要心停下來,終究無法如願。 當我們感覺快樂或順境時,總希望這樣的感覺能夠不斷持續下去,因而產生了執著;因為不了解心的無常本性,我們會想要追求永遠:永遠的愛情、永遠的生命或永遠的快樂,但是他們終究會改變而消失,沒有一樣事物例外。 當我們依照事實去深入觀察我們的心之後,將會了解心的無常特性,因此無論是身處逆境或順境,我們都能不執著於這些境界,因為他們是無常的,就像過客一樣,來了之後終究還是會離開;於是這樣的理解能幫助我們降低追求順境的執著。如果能停止不斷追求世間這些無常的快樂,最後終將得到超越生死輪迴的解脫 2014.07

求取解脫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和修行方法(二)

謝宏其 居士 四念處(二)──觀受是苦 生命的本質就是苦,因為生命是建立在欲望上;只要還有欲望,就會在輪迴不停地生生死死。眾生都是欲望的奴隸,我們時時刻刻想要滿足欲望,卻永遠填不滿這個深坑;我們的生活總是在追求財富、異性、名利、食物。而達成了這些欲望後,我們還會有其他的欲望,像瀑布一樣的不停流出來;執著在追求這些永遠也填不滿的欲望,就是苦的原因;而當所有的欲望都被消滅後,也就是輪迴生死的盡頭。 如果能明白所有的感受都存在某種的苦,不執著於追求這些含有苦的樂受,我們的欲望就能逐漸淡化。為什麼說樂受含有苦呢?當我們獲得某種快樂之後不用多久,快樂的感覺就會逐漸地消退,我們不得不採取某些行動,來保持快樂的感覺;當快樂消失之後,因為喜歡上這種快樂的感覺,便產生欲望,希望下一次的快樂能到來。這樣的快樂其實是混雜著苦受的,拼命的執著在追求這些快樂,而快樂來到之後又苦於想要保持快樂,我們都被這些快樂綁住,無法自在。 為了享受擁有財富的快樂,我們千辛萬苦的工作賺錢;為了獲得吃東西的快樂,我們變胖而弄壞了身體,吃得太飽而感到不舒服;為了性的快樂,我們絞盡腦汁討好異性,卻又得害怕失去對方;為了在社會上的名聲,我們把真正的自己隱藏起來,戴上面具、小心翼翼地與人交際應酬。這些都是含有苦的快樂。 依照事實去觀察我們的感受之後,我們將會理解輪迴之中的快樂是不真實、會改變的;想要永遠離開痛苦,得到永遠的快樂,就必須消滅所有的欲望。「觀受是苦」能幫助我們淡化欲望,既然知道所有的感受都存在著苦,我們就不會在時時刻刻被想要獲得快樂的心理綁住,進而從欲望之中獲得解脫。 2014.07

求取解脫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和修行方法(一)

謝宏其 居士 四念處(一)──觀身不淨 因為眾生執著於「自我」,使得眾生在輪迴之中生生死死,無法離苦得樂,從生死中解脫。而貪愛和欲望是「自我」存在的根本原因,只要斷除了所有的貪愛和欲望,就能到達「無我」的境界。而這個「自我」的消融也就是生死輪迴的終點──涅槃。 如何斷除貪愛和欲望?眾生總是沉溺在財富、性、名聲、食物、睡眠的欲望之中而無法自拔;為了讓眾生斷除這些力量強大的欲望,佛陀提出一個經常被眾生刻意忽略的事實:我們的身體是污穢不淨的!當眾生不再執著於這個汙穢不淨的身體,「自我」也能同時被消融,得到解脫的目的。 為什麼說我們的身體是污穢不淨的?仔細想想確實是如此,我們每天吃下的食物殘渣,在腸道中變成的臭穢的大便,堆積在身體內。每個人每天都需要小便數次,排出身體不需要的尿液;這些排泄物如果離開了身體,就變得又臭又髒。構成身體的肌肉、器官、血液如果沒有皮膚的阻隔,同樣是污穢不淨的;看看食物中的豬肉、牛肉和這些動物的內臟、血液,如果在室溫中放得太久,就會腐敗變臭,招來蒼蠅和病菌;人的肌肉、內臟也是一樣的。其次,人在死亡之後就會腐爛發臭;即使是只有一個傷口,如果沒有處理,傷口也會流膿...... 按照事實仔細觀察之後,我們會發現:原來我們強烈執著的「我的身體」,竟然是這麼令人厭惡,我們每天吃下的食物其實有著排泄物的本質,我們所貪愛的異性的身體,竟然如此的污穢不淨。經由這樣的觀察之後,能使我們減輕對「自我」的執著,也同時淡化了貪愛和欲望。 對輪迴的厭惡和想要脫離輪迴的想法,能幫助我們更為精進的修行,期待早日得到解脫;觀身不淨也是這樣的一種修行方法,它同時提供了我們一種和貪愛欲望截然不同的視野,若能夠善加利用,對於解脫生死絕對有正面的效果。 2014.06